close

柏楊的「異域」誤導

   長久以來,對於泰北的映像,多來自於柏楊的「異域」一書及電影的翻拍。記憶中就是金三角、美斯樂、馬幫、昆沙、李國輝、段希文、李彌,等等名詞。基於文章編寫的流暢性及電影情節的濃縮和戲劇化,就跟史實出現了差距。但又很難找到能夠真切呈現歷史記錄的一本書。隨著老兵的凋零,這個異域傳奇也將隨同煙沒在這泰北的山野裡。

   來到泰北,才發現,這裡地域之廣,光是清邁和清萊府的面積,就有台灣的三倍大。此地域山路宛延,往往一百公里的距離,駕車可能要花上三個鐘頭。「異域」主要是講述國民黨殘部所在的美斯樂,也就是泰國、緬甸與寮國的邊界地帶。由於書與電影是以李國輝為主角,故以5軍為代表,導致一般人認知的這批亞細亞孤兒就在清萊府美斯樂。但忽略了還有一支位於清邁府唐窩的3軍。

   泰緬孤軍係1949年到1954年間,第二次國共內戰後自中國雲南退入緬甸北境的原中華民國國軍,經數次遷徙而居於泰國北部邊境。孤軍早期主力來自李彌率領的第8軍第237師及余程萬率領的第26軍第93師,為國民黨抗日正規軍、滇桂黔省府軍、滇桂黔省防衛軍、滇桂黔省關隘邊防軍、滇桂黔省警察、滇桂黔省消防部隊等所組成。因為時任雲南省主席盧漢投共,逃難軍官家屬被迫自雲南、廣西、貴州南部往緬甸或越南撤退。轉進越南的軍隊,被當時殖民越南的法國軍隊繳械,集中於富國島,再被國民政府接回。未進入越南的軍隊,則集結於緬北。

194910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1月,陳賡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滇南戰役,意圖殲滅國民黨軍在雲南最後兩支部隊,第8軍(軍長李彌)及第26軍(軍長余程萬)。受命防守國軍撤退要道元江鐵橋的第8170師師長孫進賢叛變,將橋炸毀,導致國軍約六萬人在元江被解放軍殲滅。李國輝時為第8軍第237709團長,率領約千人突圍逃出,但最後僅殘存600多人。3月,李國輝團長的600多人自雲南、廣西、貴州南部退至緬甸境內,在孟棒與第26軍第93師第278團副團長譚忠約800多人的部隊會合,共約1500人,這是孤軍最早的起源。5月,雙方部隊改編後名為「中華民國復興部隊」,人數增至3000多人。

1951年春,孤軍成為國防部「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轄兩個師,李彌擔任總指揮官,呂國銓擔任副總指揮。後又改名為「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孤軍改編為五個軍。因為1950年韓戰爆發,為紓解朝鮮半島軍事壓力,美國吸收該部為「自由中國運動」「第三勢力」以牽制中共。杜魯門總統通過「白紙方案」,中央情報局19512月起經由曼谷「東南亞國防用品公司」Overseas Southeast Asia Supply Corporation提供武器,由陳納德民航空運公司空運(先空投,後使用新建的猛撒機場)給孤軍。

1954101日,國防部參謀總長彭孟緝派柳元麟少將出任「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總指揮。下轄第1軍,軍長呂維英(呂人豪)—吳運煖;第2軍,軍長甫景雲—吳祖伯;第3軍,軍長李文煥;第4軍,軍長張偉成;第5軍,軍長段希文。主要在緬、寮邊境活動,重新整編失散的部隊,在猛撒興建機場,建立雲南省反共抗俄大學。這支軍隊在緬甸境內活動,逐漸變成緬甸與反共志願軍的戰爭。19551月,緬軍發動了「楊芝昂」攻勢,志願軍稱為「緬東基地保衛戰」。525日,志願軍擊敗緬軍。195662日,志願軍總部由賴朗遷往蕩俄(老羅寨)。1957116日,總部遷往江拉。

1958年,志願軍總部設在緬寮邊界湄公河畔的江拉,第3軍軍部派魯朝廷副軍長,羅正華(羅傑)團長上緬北發展,建基地於官根。1960年中緬簽署邊界條約後,在解放軍與緬軍聯合進攻下,孤軍撤出緬甸。江拉之戰失利,美援武器曝光導致美國對中華民國態度轉變,蔣中正不得不表態將中國軍隊撤出緬甸,於1961年撤消了「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部隊番號,將志願軍撤往臺灣。分三批52個梯次撤回台灣。

1961年的第二次撤退,其中第124軍撤到台灣。但第35軍並沒有撤離,留在泰緬邊境,泰方稱之為「國民黨中國軍隊難民」,第35軍後來為泰國政府收編,協助泰國政府清剿泰共。第3軍最後駐地在唐窩由李文煥帶領、第5軍最後駐地在美斯樂由段希文帶領。隨後,此二軍聯合作戰,協助泰國政府清剿泰共、苗共、和寮共,重要戰役如1970-1971年的清萊府景孔的帕黨之役和1981年的考克、考牙之戰,穩定了泰國的政局,獲泰皇恩典,讓此二軍隊眷屬合法居留在泰北地區。但這是完美的結束?還是不幸的開始呢?

   19581976年,由於中國大陸經歷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很多大陸人民反對共產黨,為逃避清算鬥爭,大批華人從華南進入緬甸,因環境惡劣、內戰不斷,便又從緬甸遷移到泰北。早期,國民政府允許泰北的軍民來台灣定居或就學,並取得中華民國身份。但執行了幾年因為某些顧慮而終止,陸陸續續從緬甸遷居過來的人成了泰國境內沒有國籍的難民。

   3軍眷屬從唐窩指揮部遷移到地勢比較平坦的熱水塘,成了最大的眷村,李文煥將軍墓就在熱水塘村內。熱水塘村成了前往唐窩基地的門戶,指揮部改名唐窩客棧。物換星移,村內的居住在養老院的老兵所剩無幾,村內除了國民黨軍的第2至第3代遺族,其他大多數是由緬甸遷移進來的華裔人口。

熱水塘村在清邁省差巴甘縣,距離清邁市約128公里,年輕人南漂嚴重,在村內很少看到1845歲之間的知識分子,泰北華人以具備中文溝通能力,多從事觀光旅遊和翻譯工作,雖然年輕人賺了錢改善家鄉的經濟,偌大的豪華房舍,卻只住著老人和幼童,只有過年時節,才會回村團聚。

泰國是一個如海綿般柔軟的佛教國家,他能接受外來的文化,也能將之融入變成新的文化而形成上百個華人村散落在泰國北部的異象。由於第二代之後的泰北華人接受泰國教育、感染了泰國人的懶習性,加上很多人沒有合法身分,前途一片茫然。後續的日子裡,如果華人文化不能善加保留與傳承,傳統習俗將會快速消失在時間的滾滾洪流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泰國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人生旅者 的頭像
    人生旅者

    人生分享

    人生旅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