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泰北約有百所華校,僑校都是位於清邁府和清萊府的山區,最高位置可到1500公尺。從最早因抗日、國共戰爭退守到泰國的中國國民黨殘餘部隊念於中華文化的傳承而成立學校,接著各華人聚集的村落基於相同理念而紛紛成立學校,這些學校篳路藍縷,至今,2018年,學生人數從30到1800的規模都有。華校,除了幾所立案的學校,大部分都只能算是補習班。

多數學校的特點是位於泰緬邊境的山區,應聚落華人的要求,在當地設立學校,有幼稚園、小學、初中部,僅有少數學校成立高中部。但即使有高中部,學生已大幅減少。這基於三個因素:一、文憑不被泰國當局承認;二、華文程度落差太大;三、經濟因素。雖然是三個因素,三者卻息息相關。

    早期的幾所學校成立時,還是每日升旗,唱中華民國國歌。經泰國政府發現後,於1984年沒收校地、廢校,改制為泰文學校。村民只得另尋途徑,設法以補習班名義重建華校。白天,學生上正規的泰文學校,下課後,又趕忙來華文學校上晚課。所以,這裡華校的學生,除了母語雲南話,還精通泰文,也懂中文普通話,又如果學生是從緬甸遷移過來,還會緬文。只可惜,泰國政府只承認合格立案的學校文憑,華文學校文憑猶如是張廢紙。

    泰北各個村落幾乎都有華校,可能只有幼稚園及小學,若要上到中學部,就要到更大的村鎮,這些學校的人數多在400到800之間,由村內較有學識的人擔任教師,雲南腔調往往夾雜在語言當中,學生難以學習到正統中文。所幸,數十年來,陸陸續續地有來自台灣、香港、中國大陸的志工教師來從事教學工作,讓學生能接觸到正確普通話發音的教學。越高年級,乃至於高中部,都是由各地大學以上畢業的教師指導。只不過,泰北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加上泰國簽證手續繁瑣擾人,服務的教師來來去去,很少人能待兩年以上,華校學生的學習常常青黃不接或中斷。

    泰文學校還是泰國的教育主軸,華校的成立,只能說是華人父母希望子女不忘本,自己祖先來自中國。在泰北地區的第二代、第三代,因為受泰文教育,已經漸漸融入泰國的社會和文化習性,又華校文憑不被泰國政府認可,導致許多學生對於華校課程的學習,興趣缺缺,學生因泰文學校頻繁的活動,經常缺課,成績普遍低落。

這裡的學生家庭,多半務農或是擺攤,經濟條件不佳,故有很多學生中途輟學。很幸運地,從三十年前,台灣有股泰國旅遊瘋,接著中國大陸開放觀光,泰國周遭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華人也講華語,讓畢業於泰北華校的學生有了一個強有力的生財管道,就是觀光旅遊業。當這些校友富有起來之後,便紛紛捐款建設母校,讓華校得以維持。

以下連結為謝東森老師製作的泰北華校地圖連結http://misgdps.blogspot.com/2016/08/blog-post.html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志工旅遊 泰國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人生旅者 的頭像
    人生旅者

    人生分享

    人生旅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